卫辉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电 话:0373-4491881

党史学习教育专栏首页 > 党史学习教育专栏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

 

红军长征

    1934年至1936年,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西北地区革命根据地进行的战略大转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主力8万多人在第五次反“围剩”失败后,从瑞金一带出发西进,开始长征。长征初期,红军顺利突破三道封锁线,但湘江战役遭受严重损失,红军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后,中央红军转战贵州、四川、云南边界地区,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摆脱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6月,中央红军到达懋功地区,同红四方面军会合。此后,由于张国焘反对北上方针,中共中央与其分裂行为进行了坚决斗争。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实现了战略大转移。1936年7月2日,红四方面军同任弼时、贺龙等领导的红二、红六军团会师于甘孜。1936年10月9日和22日,共同北上的红四、红二方面军分别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会师,胜利结束了长征。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红军在长征途中,广泛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1934年至1937年坚持在中国南方8省15个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斗争的游击战争。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撤出长江南北各根据地进行长征后,中共中央决定成立苏区中央分局和中央军区,以项英为分局书记兼军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同时.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以陈毅为主任。留在长江南北的红军部队和游市队及部分党政工作人员,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在江西、福建、广东、浙江、湖北、湖南、安徽、河南等8省的赣粤边、闽赣边、湘赣边、湘鄂赣边、湘南、皖浙赣边、闽西、闽东、闽粤边、闽北、鄂豫皖边、浙南、闽中、鄂豫边和琼崖等15个地区,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牵制了国民党的军事力量,在战略上支援和配合了红军主力的长征,为长征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保存了革命力量,坚持了游击根据地。这些根据地后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南方的战略支点。

遵义会议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博古在会上作关于反对第五次“围剿”的总结报告,周恩来就军事问题作副报告。张闻天作反对“左”倾军事错误的报告。毛泽东等作重要发言。会议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决定常委中再进行适当分工;决定仍由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而周恩来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下**后决心的负责者。此后,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中央总的责任;决定以毛泽东为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遵义会议解决了当时**为紧迫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